我以為你不懂 , 其實~~~你只是不會說而已!!
大家總說 , 這麼小的嬰兒不會有感覺拉
只要有人照顧他吃睡玩就可以了
先好好工作賺奶粉錢
一開始 , 的確考量到收入還有擔心保母照顧問題 , 把蛋交給我信任的媽媽照顧
但到了三個月開始
發現這小孩對於我的來去有強烈的表達行為
每周五我就會趕著高鐵由桃園轉火車回屏東
到家往往都是11-12點了
起先 , 家人會告訴蛋兒說"今天是週五喔,媽媽會回來喔"
那天就怎模也哄不睡 , 每次都累得不得了但還是要睜著眼等我回來
直到我回家抱抱他一下 , 這小孩才安心睡去
一次 , 兩次 , 直到第三次 ... 我們相信他是真的在等待
等待我這個假日媽媽回來陪他
有時我媽會邊哄他邊跟他說請他先睡覺 , 媽媽回來會抱抱你你再起來就好
他好像真的聽得懂似的
直到 , 第四個月開始
除了等待見面
連分開他都會表達出不悅
讓我發現 , 他不是不懂 , 他只是不會說
每每看到 , 我實在只能忍住 , 到了離開後才掉淚
孩子 , 你轉開頭避開媽媽的目光
讓我知道你很不開心
你只是不會說
嬰兒到了接近六個月開始會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症
蛋蛋兒不看我只是表達他不悅的情緒
我其實另一方面很開心他這麼小就會有這樣的認知反應
下個階段 , 就會是真的分離焦慮症的開始
外加上一點也不想錯過他的成長
所以 ... 請假了
金錢無法代替親情
下面是節錄網路分離焦慮的文章(出處:http://www.babyhome.com.tw/mboard/topic.php?bid=4&style=baby&sID=1762864)
三、四個月大的寶寶,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,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,等到寶寶長到五、六個月大時,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,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,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,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,看到時,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,但只要媽媽一離開,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。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,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,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,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,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,在他的認知裡,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,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,才能安心。
症狀會逐漸減輕
根據學者研究,三個月大的嬰兒,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,之後七個月,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,建立親密的關係,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,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。在這個時期,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,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,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,等到大概兩歲以後,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,轉為自主性的萌芽,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,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,直到寶寶三歲時,開始和其他人互動,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。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,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,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。
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
孩子一出生,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,三個月大的嬰兒,只能夠表現愉快,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,但六個月大的嬰兒,更多了懼怕、憤怒、厭惡、苦惱及愉快等情緒,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、事、物,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,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,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,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,並不容易,例如:害怕陌生人、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,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,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,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,慢慢地克服過去。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,在這段過渡期裡,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,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,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,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,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。根據統計研究發現,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,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,因此,了解寶寶的情緒,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,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。
醫學治療焦慮症
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,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,目前,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:
一、製造模仿情境,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。
二、敏感遞減法:訓練個案放鬆→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→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,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。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,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。
孩子哭了要離開嗎?
留言列表